世界首例冷凍人:提前支付50年費用,原定2017年被喚醒,現狀如何

上世紀 60 年代,人體冷凍技術就已現雛形。羅伯特教授的《永生的期盼 —— 未來人體冷凍設想》為這一理論打下基礎,而詹姆斯・貝德福德的加入,讓這理論走進了現實。如今 50 多年過去,這位全球首例冷凍人,結局到底如何呢?

雖然至今沒有成功喚醒的案例,但越來越多人相信,人體冷凍技術也許能讓身體復甦、延長壽命。如果是你,會選擇用這種方式「等待未來」嗎?

一、美國富豪貝德福德,成全球冷凍第一人

20 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,社會動盪不安 —— 民權運動、女權運動崛起,反越戰情緒高漲,嬉皮文化盛行,加上美蘇冷戰軍備競賽,種種事件讓人們對社會與政治的期待改變,也加深了對「延長壽命」甚至「永生」的渴望。

正巧當時科技、醫療發展飛快,新觀念層出不窮。美國加州大學的羅伯特教授出版了《永生的期盼 —— 未來人體冷凍設想》,從理論上探討人體冷凍後復生的可能,認為低溫保存人體,或許能在未來某一天實現復活。而此時,一位罹患肺癌的美國富豪也對這技術產生興趣,他就是詹姆斯・貝德福德。

貝德福德 1893 年出生於俄克拉荷馬州,是生物學家兼心理學家,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拿到博士學位。優秀的教育背景,讓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心理學會成員,也有機會接觸到當時最前沿的思想與技術。

同時,他很會經商,靠自己的能力累積了大量財富,成為美國精英階層的一員。那時的他事業有成、家庭美滿,簡直是人生勝利組。可惜天不從人願,1965 年,他被確診肺癌。

患病對他打擊很大 —— 當年(甚至現在),肺癌依舊沒辦法徹底治癒,生活對他來說變成了倒計時。這時貝德福德想到:現在的醫療沒辦法救自己,那幾十年後呢?如果醫療技術持續進步,說不定將來還有救?

於是他開始找尋可能的新技術,研究後覺得人體冷凍技術也許可行。他聯繫上《永生的期盼》的作者,雙方一拍即合 —— 貝德福德出資資助技術研究,還在洛杉磯建了第一個人体冷凍實驗室。

1967 年 1 月 12 日,詹姆斯・貝德福德成為第一個被「低溫保存」的人。他還預先支付了未來 50 年的營運費用,期待 50 年後能重新復活。

二、57 年後,貝德福德現在怎麼樣了?

當年,貝德福德的遺體先是放在乾冰中,後來又浸在更大的液氮容器裡。雖然當時的冷凍技術不算完善,過程中還頻繁搬運、雜亂無章,但 1991 年的評估報告顯示,他的遺體仍處於冷凍狀態,沒有變質。

原本計畫 2017 年喚醒他,結果什麼都沒發生。原因有兩個:一是現在依舊沒有徹底治癒肺癌的方法,就算喚醒他,也治不好病;二是人類至今沒有成功復活長期冷凍生物的實驗,更別說人體了 —— 解凍還停留在理論層面,沒有實際操作過。所以,貝德福德的解凍計畫被無限期推遲了。

此外,人體冷凍還牽扯出一堆倫理道德問題。比如誰也不知道解凍技術到底什麼時候成熟;冷凍期間要消耗大量醫療資源,會不會造成浪費?參與冷凍後,醫生和患者的權責該怎麼劃分?甚至假設真能復活,那時親朋好友都不在了,自己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時代,心理上能融入嗎?

三、越來越多追隨者,相信技術能突破

儘管這項技術充滿爭議,還有人質疑是醫療界圈錢的把戲,但追隨者仍不在少數。全球目前已有數百人接受人體冷凍,安置在低溫設備中。這類項目花費不低 —— 美國最低約 2.8 萬美元,俄羅斯至少 1.2 萬美元。2017 年,重慶女作家杜虹進行了頭部冷凍,成為中國首例冷凍人。

隨著醫療和科技進步,現在的冷凍技術已經進步不少:實施時會先抽乾全身血液,注射防凍化合物和器官防腐液,避免低溫冰晶破壞人體細胞。

從 1967 年到現在將近 60 年,科學界還沒完全攻克解凍技術。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外科学與低溫醫學教授巴里・福勒就說:「目前科學界還在研究這些挑戰,而冷凍移植用的人體器官,是驗證這一理念的重要第一步,但現在還做不到。」

不過樂觀主義者認為,隨著科技發展,將來一定能解凍冷凍人並成功復活。他們覺得人體解凍技術代表科學對生命延續的潛在解決方案,相信靠這技術能在未來獲得第二次生命。

目前也有一些案例,顯示冷凍後復生有可行性:實驗室裡,組織和器官能再生修復;加拿大有位孕婦趕去醫院途中生產,當時氣溫零下 16 度,女嬰被宣布死亡後,2 小時竟恢復脈搏、起死回生;部分人體器官天生適合低溫保存,還有實驗成功讓犬隻、豬隻和老鼠冷卻(冷卻後心跳極微弱)數小時後復原……

這些研究都為復活冷凍個體的器官提供了支持。雖然現在人體冷凍還是比較邊緣的實踐,但隨著科學探索和人們對生命延續的渴望,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這一概念。也許等奈米技術成熟後,人體解凍真能成為人類長壽的新契機呢?